返回

冠心病全名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又名「缺血性心臟病」,在香港心臟病死亡率中佔八成。冠狀動脈是環繞心臟的血管,負責供應血液到心臟,使心臟可以正常運作。冠心病是由於脂肪和膽固醇積聚在血管內,令血管變得狹窄或閉塞,血液因此流動不暢通,不能供應大量氧氣和營養給心臟肌肉,導致心肌缺氧,嚴重的更會引致心肌梗塞,令患者心跳停頓而突然死亡。香港每年平均有超過七千人因心臟病死亡,當中五至六成人便是因為冠心病引致的心肌梗塞而死亡。

  • 可以全無病徵而突然死亡。
  • 心絞痛︰一般病徵有胸痛(心絞痛)、胸部有受壓迫的感覺,痛的範圍可擴散至手臂及下顎。
  • 心律不齊︰心律出現不規則現象,如心跳過快或過慢,又或時快時慢。
  • 氣促︰心肌缺氧,造成肺部增加呼吸次數以獲得更多氧氣,即使以正常步速走路,也感到氣喘或不適。
  • 暈眩︰由於心臟輸出的血量不足,腦部得不到足夠的氧分,令人產生暈眩或頭痛感覺,嚴重者更會不省人事。
  • 其他如出汗、作嘔、氣促、呼吸困難、心悸不安、心跳不規則、四肢冰冷、蒼白、下肢水腫、咳嗽和痰帶血絲等都可能會發生。
  • 病發通常於劇烈運動時、飯後、寒冷天氣或情緒緊張時。


  • 不可避免的危險因素

性別
一般而言,男性在50歲前死於冠心病的機會比同年齡的女性為高,但女性在50歲或停經後的患病率則逐漸與男性相約。

遺傳
若家族史中曾有父母、兄弟姊妹等(男性在55歲以下或女性在65歲以下)患上冠心病或中風等心血管病,子女罹患冠心病的機會亦相應提高。

A型性格
美國心臟病專家弗雷德曼在觀察研究冠心病病人性格時,用4個單詞來概括他們的特性︰易惱火﹑激動﹑發怒和急躁,而這4個詞中有兩個都以字母A開頭,於是『A型性格』這概念從此出現。具這種性格的人,時間觀念和上進心都很強,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力求佔據領導者的地位。這種人壓力比較大,容易緊張、激動,他們患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比平常人高出二至三倍。

年齡
心血管系統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老化,冠狀動脈裡的脂肪積聚及硬化亦愈見明顯,因此患上冠心病的機會也愈來愈高。

種族
歐美國家及南亞裔人士的冠心病病發率普遍比香港人高,而中國及日本人的病發率則較低。

社會環境
冠心病的病發率在城市通常比鄉間高,尤其是在先進及富裕的國家,都市人飲食中肉類份量愈來愈多,自然攝取較多的動物脂肪;加上生活質素有所改善,人們的壽命得以延長,因此患上心臟病等退化性疾病的比率亦相對提高。

  • 可避免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
高血壓會增加心臟的負荷,長期血壓過高會令動脈血管壁增厚,損害動脈內膜,凝成血塊,同時也促使脂肪沉聚在血管壁,久而久之,形成硬塊,增加阻塞機會。

高膽固醇
當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增加,容易使膽固醇積聚在動脈血管壁,加速動脈硬化,而增加患上冠心病的機會。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病的比率較一般人高2至6倍。許多糖尿病患者同時會有身體過重及高血脂的問題,而這些現象均與心臟病息息相關,因此患上冠心病的機會相應提昇。加上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血糖過高,影響血小板的功能,容易引起血管阻塞。

吸煙/吸入二手煙
香煙中的尼古丁會刺激心臟,使心跳加速及血壓升高。而吸煙亦使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含量提高,降低血液的血含氧量。香煙中的物質增加血小板的黏度,損害血管內壁,加速動脈硬化,導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病。

肥胖
自小肥胖的小孩子長大後,患上高血壓的機會較一般人高3倍,特別是腹圍比臀圍大的人。身體過胖會增加心臟的負荷,患上冠心病的比率亦相對提高。

缺乏運動
經常做運動有助消耗多餘脂肪,並可增加對身體有益的高密度膽固醇。然而,香港人忙於工作及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容易減弱心臟及血管功能,加速血管硬化及增加患上冠心病的機會。

精神緊張
長期生活壓力及精神過於緊張,會刺激交感神經,令心跳加速、血管收窄、血壓上升。由於心臟負荷增加,容易導致心律不齊、心臟衰竭。另外,精神緊張引致的內分泌失調會影響心跳,誘發心臟病。

代謝綜合症
若一個人同時出現過重、高血糖、高血壓、高膽固醇及中央肥胖等病徵,即患上「代謝綜合症」,他們患有冠心病的比率比正常人高,而因冠心病而死亡的比率亦比正常人高出數倍。

冠心病患者會因血管阻塞程度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症狀。情況輕微時,患者可能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但情況嚴重時,患者會出現心肌梗塞,甚至在病發時突然猝死。因此,患者應多注意身體狀況,小心處理危險因素,並定期進行心臟檢查。如發現病徵,醫生會按病人個別情況進行下列基本檢查及特別檢查:

  • 基本檢查

量度血壓
血壓是血管壁所承受的壓力,可以反映心臟和血管的狀況。量度血壓有助醫生了解病人心臟的血液輸出量和收縮情況,是一項非常普遍的檢查方法。

血液檢查
測試血液內的心肌酵素可診斷患者是否患上心肌梗塞。同時亦可進行其他血液檢驗以顯示腎臟功能是否正常,血脂及血糖的含量是否高於正常水平。

尿糖及尿蛋白測試
尿糖及尿蛋白測試可診斷患者是否有潛在糖尿病或腎病的機會。

心肺X光檢查
心肺X光檢查可探測心臟的大小、肺部積水、水腫、或瘀血等情況,以初步了解病情,再決定應否進行其他檢查。

靜態心電圖

靜態心電圖可以檢查心律是否正常、心肌有否肥大或缺血等情況。然而,對非發病的初期患者而言,心電圖對檢查冠心病的準確率只有30%至50%,所以有過半數的冠心病初期患者的心電圖都顯示正常。心電圖的數據只可作參考之用,要配合其他的檢查,才可作準確的判斷。

  • 特別檢查

動態心電圖(Holter Monitoring)
動態心電圖又稱24小時心電圖,可描繪及記錄患者24小時內心臟電流的活動,包括運動、如廁、睡眠等活動時的心律不齊情況。

運動心電圖(Exercise Treadmill Stress Test)
患者在接受檢查時會一邊做指定運動,一邊由心電圖儀器記錄當時的心跳情況。運動時,患者會因心肌需要增加氧氣而出現缺氧現象,對心臟造成負擔,所以患有嚴重心律不齊、心臟衰竭、血壓過高和有明顯心絞痛的患者在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時應加倍留意。

超聲波心動圖(Echocardiogram)
超聲波心動圖的原理是利用超聲波穿過胸壁組織,探測心臟,訊號經電腦重組成圖像,顯示在屏幕上。透過超聲波檢查可多方面了解心臟的情況,例如心臟收縮、心瓣膜病引起的狹窄或倒流、心膜有否發炎等,亦可了解肺動脈內的血壓及有關胸肺的毛病。

電腦掃描心臟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電腦掃描心臟血管造影是一項嶄新的檢查。醫生會從患者的靜脈注入顯影劑,患者只需短暫屏息呼吸,冠狀動脈管腔情況便可呈現,讓醫生評估其狹窄及鈣化情況。

心臟磁力共振(Cardiac MRI)
心臟磁力共振常用於檢查中樞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及腹腔內器官。原理是用強大的磁力檢查患者心臟的結構、功能、心肌灌注、冠狀動脈和周邊血管的情況。

心導管檢查-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Coronary Angiography)
進行心導管檢查前,醫生會在患者左邊或右邊大腿(腹股溝部位)或手腕動脈的進針處進行局部麻醉,然後在心血管造影監察下,從已麻醉的動脈插入導管,再通過導管注入顯影劑,透過X光顯影,便能診斷冠狀動脈有否病變。雖然導管是一條極柔軟的管子,但由於必須由動脈插入,屬於介入性的檢查,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必須住院進行檢查。另外,在X光顯影劑的刺激下,檢查時可能會在心臟或胸口位置有幾秒鐘的不適和灼熱感。當手術完成後,醫生會把導管取出,在傷口處加壓止血。


  • 藥物治療

溶解血栓療法
溶解血栓療法是將可溶解血栓藥物注射入靜脈血管內,溶解堵塞在冠狀動脈內的血塊,重開血管,使血液再次流通。接受此項治療與病發的時間距離越短,痊癒率越高;但患者若有休克、嚴重高血壓或最近發生出血性中風,則不適合接受這項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鏈激酵素 (Streptokinase)、尿激酵素 (Urokinase)、組織型纖維蛋白溶酵原激活劑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 介入性手術治療

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與支架置放(Balloon Angioplasty & Stenting)
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俗稱「通波仔手術」,是透過擴張球囊,使血管擴大,從而改善血液流通。但礙於單靠「通波仔手術」擴張的血管有再次狹窄或閉塞的機會,故醫生會按個別病人情況,考慮是否需要同時進行「支架置放」,植入冠狀動脈支架,維持血管闊度,以減低血管再次受阻塞的機會。

  • 外科手術治療

冠狀動脈血管繞道手術
冠狀動脈血管繞道手術,俗稱「搭橋手術」,是把健康的血管移植到有問題的血管上,以增加心肌的血液供應量。「搭橋手術」適用於藥物治療和介入性手術治療不能控制病情的嚴重性冠心病,如左主幹堵塞、三條冠狀動脈均出現阻塞等。醫生會利用病人胸骨下的乳前動脈或下肢的血管大靜脈,對阻塞或嚴重狹窄的冠狀動脈進行搭橋,於病變部位的周圍搭建繞行之道。血液可以繞過栓塞的地方,恢復供應到受影響的心臟組織。一般「搭橋手術」需要3至4小時,較複雜的則需要8至10小時不等。


冠心病雖不能完全根治,但現今醫學科技發達,很多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冠心病。
不論病人是否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或「搭橋手術」,都應該遵照醫生指示,控制血壓、膽固醇及血糖水平。
在個人的生活護理方面亦應加倍注意。